美媒:中美对印太地区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6月1日刊登《美中对印太地区的争夺争夺才刚刚开始》一文,作者为帕特里克·麦克拉伦,美媒文章摘编如下:

亚太地区已经成为西方和中国最重要的中美关注点之一,贸易发展、对印安全合作及全球治理在该地区相互交往的太地核心主题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正是才刚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和中国都试图加强自身与该地区的刚开关系并扩大在地区内的影响力,以促进各自的争夺国家利益。

尽管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与亚太地区的美媒接触明显减少,但拜登上台后,中美美国一直想方设法大幅调整对该地区的对印政策,美国的太地主要伙伴也基本上步调一致地加强了与该地区的接触。不久前,才刚拜登在日本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刚开除美国外,争夺还有另外12个国家作为创始成员加入。

与此同时,中国也试图在亚太地区开辟自己的道路。近几个月来,中国与所罗门群岛达成了安全协议,近期访问了众多岛国,就贸易与安全合作达成新的双边协议。

随着这些外交事件尘埃落定,与亚太地区所面临挑战相关的一些问题浮现出来。首先,这一地区的总体关系状况如何?可能存在怎样的潜在风险?此外,适合于该地区国家主体组成部分,也就是各国的做法是什么?是否存在可能促进地区稳定与长期收益的潜在平衡?

目前,亚太地区的关系与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许多国家仍在试图彻底摆脱新冠疫情,一系列供应链中断及经济震荡仍在持续,国内政治转向以及与中国的互动带来冲击,该地区各国很可能会承受国内要求克服经济不利因素、恢复较为正常的内政状态的巨大压力。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保持区域稳定都是实现成功复苏并避免增长滞后的关键条件。

应对战略竞争环境下威胁局势稳定的严峻风险,一向是包括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提出的框架在内的纷争处理机制所深入研究的内容。除了关系恶化带来的直接风险外,在有些情形下,该地区人民还可能因竞争加剧的战略环境所带来的次级不稳定效应而受到间接影响。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疫苗外交”导致的各种疫苗分发方式对下游产生影响。对个别国家而言,因带有胁迫色彩的外交而难以获得充分或现成的疫苗供应,导致这些国家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暴露在病毒环境中的时间延长,加剧了给经济和卫生部门带来的影响,也让更广泛的复苏推后。

对大国来说,这种次级效应可能被视为地缘政治竞争无意中产生的附带代价,需时刻警惕逆向流动的风险。从长远来看,地区稳定不大可能通过由任何一个国家完全主导来实现,而这种情形正是可能导致地区稳定失衡局面的特征。每个国家都必须努力形成足够的能力去适应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参与这一地区事务的各方都必须意识到,有助于实现高度安全的许多基本手段已经以各种形式存在,而持续开展军备竞赛在某些情况下只会带来有限的收益。

亚太地区具有相互连通、群岛众多的特点,因此除了抱着坚定的信念外,还必须以成熟克制的方式来处理这一地区的大国关系。在这一点上,存在诸多积极的平衡,这种平衡由具有建设性且相互合作的行动所界定,这些行动可能会加强地区内部的集体安全与繁荣。也就是说,各国可能会选择支持共同的安全需求,而不是采取试图去削弱、分化或胁迫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