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白酒涨价,笑笑就行了?!
炒股就看,春节权威,白酒专业,笑笑行及时,春节全面,白酒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笑笑行
来源:藏獒说酒
春节前,春节白酒拼命降价,白酒降到简直可以用“无耻”两个字来形容。笑笑行
无奈这下,春节经销商都纷纷“割肉”求生,白酒貌似白酒末日就快要到来。笑笑行
春节后,春节眼看经销商把货抛得差不多了,白酒该倒闭的笑笑行也倒闭了,厂家又来个关门打狗,停止或减少供货一段时间,勾引经销商继续吊在一棵树上,期待把猪养肥后再割。
这就是厂家的“套路”,也是这次涨价的核心原因!
1
茅台领涨,酱酒系蠢蠢欲动!
众所周知,茅台的涨价,是不需要把自己弄得花枝招展去勾引的。
它只需要在供货的源头上掐紧一点,营造一副缺货的状态,底下的“黄牛”、小马仔、无良经销商等歪瓜裂枣,便会蜂拥而上,开始疯狂囤货,不把价格炒上天誓不罢休。
据说,这次茅系价格的普遍暴涨,就是茅台为收割更多的“韭菜”,故而向渠道发声:2023成都春糖前,茅系产品将不再发货。
这不发不要紧,一发就让那些奸商动起了歪心思。他们趁这个信息的威力,立马就开始捂盘不出货,故意搞成很缺货的样子。
就这样,茅系产品就被人为地炒高了价格,其中以去年底宣布停货的珍品王子为最,从200左右/瓶,直接翻倍炒至近400元/瓶。
另外,茅台散装飞天从2700元左右/瓶,涨到了2900元左右/瓶,马年生肖酒更是创下了一天涨1000元/瓶的纪录。
而在茅台和茅系产品的涨声下,2022年价格基本差不多被腰斩的酱酒,仿佛感觉又抓住了救命“稻草”,试着慢慢涨起了价格,比如摘要的调货价相比春节前就涨了40—60元/瓶,习酒窖藏1988价格也有回升。
当然,除了大单品主力产品,其他贴牌的和非主流产品,仍然是价格纹丝不动,有的甚至还在跌价。
2
涨声中,浓香盖过酱香?
其实,相对于酱香系产品的暗涨,浓香的涨价,则显得更加明目张胆。
2月2日,剑南春宣布从2月15日起,52度水晶剑南春500ml单瓶装价格将上调20元/瓶,成为了2023年白酒春节后的“第一涨”,只是涨的幅度,很有剑南春风格,只涨了区区20元。
紧接着2月8日,发布通知称:即日起,计划外配额52度结算价格按照每500ml上调30元、38度结算价格按照每500ml上调20元执行。
酱香猛涨时,浓香只敢“缩头乌龟式”地涨一顶点儿,眼看酱酒价格倒挂成常态时,浓香又跑出来刺激酱香的神经,两种香型的互相比拼,真有点小孩比宝的感觉,让人忍俊不禁。
孰不知,酱香再困难,毕竟还有个“茅老大”在撑腰,让那些被打得灰头土脸的酱香,又可以满血复活。
客观地讲,前几年,酱香涨过了头,让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导致把货都压在了渠道内,现在的确应该是浓香领衔响起涨声的时候了。
但是,无论是浓香,还是酱香,对于涨价,应该是两方面看待。
涨价的优点是,能快速把渠道内的资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获得超实惠的竞争力和业绩表现。
而缺点是,由于涨价就会存在把原有市场拱手相让的风险。况且,以目前的态势来看,白酒真还没有到涨价的时候,渠道、社会和经济层面,根本就都不具备这样的基础。
首先,从经济层面看,疫情放开后,各方都大力发展经济,这确实是事实,但经济复苏的过程,不似火箭升天般快速,而是会似飞机滑翔般“小火炖肉”,得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至少也得半年或一两年。
其实,从社会层看,三年疫情,消费降级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是真的没多少油水了,白酒涨价真的只是酒厂和渠道内的自嗨,甚至是“独角戏”。要不最近几年讨上“酱酒热”便宜的郎酒,又何必重点发力以大众化价格为主的兼香白酒呢!其他名酱酒企业,又何必纷纷布局200元左右价位的酱酒呢!
再次,从渠道层面看,由于渠道的话语权弱,对于厂家的强势压货,很少能有自己的选择权,而近几年,在业绩的压力下,厂家转移库存,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所以,此时再来个涨价,真的会把经销商玩残或玩死。
哎,真的是:涨价不是因为社会基础层面的变化,而是以厂商间互相忽悠为目的的,也只有白酒行业了!
当今的白酒涨价,笑笑就行了,千万别陷得太深,要不,总有你哭的时候!我们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知识)
- 踔厉奋发启新程 勇毅前行向未来——基金行业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 49次延期回复上交所问询 *ST紫晶及有关责任人被监管警示
- 外媒:乌克兰称赫尔松动物园与博物馆等设施遭偷盗
- 美联储副主席称可能“很快”会放缓加息步伐
- 所罗门群岛22日发生强震,外交部:目前未收到中国公民受伤的报告
- 全球人口达到80亿!
- 给特斯拉装“行脚记录仪”?车主:确实安了
- 众安在线前10个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总额197.53亿元 同比增15.93%
- 阿凡达2国内定档,影视股直线拉升!“中字头”又暴涨,千亿白马2连板!这些股却连续20cm跌停…
- 皓文控股11月15日起上午复牌
- 教唆子女谋杀父亲,巴西前女议员被判刑50年
- 10月中国消费总额下降0.5% 官方:消费恢复仍具备较多有利条件
- 上海有消费者通马桶被收5000元?最惨的付了1.9万元!“避坑”指南来了
- 寒冬吹热“暖经济”! 中国取暖设备出口“爆单”,双11羽绒服被疯狂加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