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的“寒冬”:产品销量掉队,高管员工被爆大规模降薪
蓝鲸汽车 姚飞
有媒体报道称,寒冬威马内部高管主动降薪50%,威马自10月起,产队高公司对基层员工工资按70%进行发放。品销此外,量掉还有疑似内部人员在知乎表示,管员工被规模威马曾表示将会把部分预期薪资折算为年终奖金发放。降薪
针对“威马财务危机”的寒冬相关报道,蓝鲸汽车向威马方面进行求证,威马截至发稿对方并未进行回复。产队高
图片来源:东方IC三年亏损174亿,品销新车迟迟未见踪影
威马汽车遭遇财务危机,量掉却是管员工被规模有迹可循。
首先,降薪从销量表现看,寒冬威马在2019至2021年期间,年销量分别为12799辆、21937辆和44152辆,呈逐年翻倍递增趋势。但进入2022年,销量却急转直下,今年前8个月累计销量仅为25158辆。
对比来看,同期蔚来汽车交付为71556辆,小鹏汽车为90085辆,理想汽车为75396辆。低迷的销量,也让威马在每月初的销量大比拼中黯然离场。
其次,从财务表现看。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营收为17.62亿元、26.71亿元、47.42亿元;三年毛利率分别为-58.3%、-43.5%与-41.1%,同期亏损金额分别达到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三年亏损达到了174亿元。
作为衡量车企发展的“硬指标”,从销售数据和盈利能力上看,威马都在加速迈向财务危机。
但最为致命的,仍是威马在“产品”上趋于弱势的表现。
在蔚来专注高端用户,小鹏主打科技智能的时代,威马依靠“科技普惠”概念,吃到了15-20万细分市场的红利。但当传统品牌,如比亚迪、广汽埃安发力后,威马的产品优势逐渐褪去。
被威马寄予厚望的纯电轿车M7,在几经亮相后,也再无信息传播。接近威马人士向记者直言,威马在产品方面确实不给力。
同时,威马在C端市场的口碑也是危机四伏。
今年初,有173名威马车主联名向威马汽车发送律师函维权。车主表示,为掩盖车辆电池持续自燃的严重安全缺陷,威马借车辆检查之名,对车辆进行“锁电”,导致续航严重缩水。
对于车主联名维权,威马则没有给出公开、明确的处理方式,导致品牌口碑迅速坍塌。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至今,威马汽车已发生11次自燃事故,仅2021年12月,在4天之内发生了3起自燃事件,频繁发生的自燃事故也让用户对其产品质量产生质疑。
赴港上市尚无进展,威马却成另一家车企最大股东
为了弥补巨亏,威马选择赴港上市。
在前期科创板上市计划搁浅后,威马汽车于今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据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威马汽车一直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1年亏损一举超过80亿。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汽车在上市前共完成12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350亿元。与初期选择代工的造车新势力不同,威马却将大量资金押注在生产和销售端,到2020年,威马已手握25万辆年产能,去年更是将线下门店扩张至628家,远超蔚来三倍之多。而根据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41.56亿元。
由于处于赴港上市前的静默期,威马汽车对于外界相关财务报道未有回应,但却不乏投资领域的动作。
2021年第四季度,威马汽车通过一系列换股安排,持有Apollo智慧出行集团(AFMG)28.51%股权,成为公司最大股东。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成为AFMG联席主席兼非执行董事。
今年8月,AFMG于上海举办全球战略发布会,并宣布正式进军豪华电动汽车市场。AFMG豪华纯电业务版块首款车型为电动跑车Roadster,规划于2022年11月亮相广州车展,并于2024年初正式上市。而此举也被外界认为是威马汽车走向高端市场的重要布局。
作为曾经比肩“蔚小理”的老牌新造车企业,威马在品牌、产品和财务表现上已经掉队。或许减薪、IPO、高端化市场布局能够减缓威马的颓势,度过寒冬,但在寒冬来临前,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却已经回归理性。
(责任编辑:焦点)
- 知乎:于11月18日耗资35.19万美元回购13.82万股公司股份
- 本周限售股解禁规模不足300亿元,这8家公司解禁压力大
- 硅片价格逆势上涨 隆基绿能称石英坩埚紧缺是主因
- 沃尔玛再撤一店 大卖场退潮
- 企鹅兰登书屋收购西蒙与舒斯特的交易据悉告吹
- 纯碱现货库存低,重碱需求持续增长
- 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
- 两会声音|人大代表雷军建言:要构建完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 华商智能生活灵活配置混合A过去3年上涨189% 高居同类6/431
- “中字头”走强背后: 央企研发投入首破万亿
- 动作不断!外商独资公募新推多只产品,扎堆布局这类资产
- 市值蒸发超63亿,ChatGPT翻倍牛股浪潮信息怎么了?
- 交易商协会:“第二支箭”扩容首批民营房企落地
- 暂缓偿还34.5亿美元债券与以房抵债 奥园债务重组紧迫